
所以未来的5年会决定未来中国50年的经济增长,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以后50年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变化,未来的10年对中国经济、对世界经济显得格外重要。怎么跨越?这里有无数的原因、无数的要素,姚洋院长在这边,他是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专家,我们都有很多研究,但是我们把所有的要素放在一起的话,我们发现最为关键的变化是产业结构的变化,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都是从农业的就业、从80%到10%左右,农业的GDP比重逐渐下降,工业都从很低的比重逐渐上升、逐渐下降,工业的GDP占比和工业的就业,只有服务业是不断上升的趋势。全世界78个国家在过去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都遵循这个规律。中国也完全没有里外,我们可以看到从1965年以来,中国的农业从40%左右的比重逐渐下降到今天的不到10%,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第二产业,从30%的比重扩大到50%的比重,然后缩小到今天10%左右的比重,中国的服务业从25%不断地扩大到今天已经占到整个GDP比重的52%,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,各国的经验是完全一致的,中国在走向服务业。2013年中国第一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工业的比重,中国就有服务业经济。6年以后,今天中国服务业占了52%,在今后的10年里,中国的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还会不断上升,我们越来越多地走向服务业。
现在最广为人知的美军征召非公民入伍的计划,当属2009年开始实施的“紧缺人才征兵计划”。该计划旨在寻找没有公民身份的符合资质者,他们要具备相应的语言或医学技能。从2009年到2017年该计划被搁置为止,约有1万名无公民身份者应征入伍。实际上,该计划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,“9·11”事件发生后的10年里,美军曾接纳过7万名非公民者,约占同期新兵总数的5%。
“去年我参加了10次奖学金考试,幸运赢得了全部10项奖学金,其中包括5个杰出奖学金。”Yang接受新西兰媒体采访时表示,最终他接受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,前往美国加州读大学。“这会激发我的思维,在我看来,学习新东西非常有趣。”他谈到自己的选择时说。
责任编辑:陈修龙本报驻印度记者 苑基荣“我对印中两国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充满期待。印度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,发展印中关系具有全球意义。”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主席拉加万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印中两国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将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。“印中两国携手合作,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。”
其中一些问题来自于短期因素的困扰,而更多的则是一些长期结构性问题积累的结果,这意味着对它们的解决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,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最终会在这里交汇。稳住逆周期宏观政策“宏观政策涉及到对经济形势的判断,那么下半年经济形势是什么?会议说的很清楚,就是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’,这是政策理解的出发点”,国家行政学院冯俏彬教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。
二是协调“两种关系”。在深入理解综合治理内涵的基础上,盯紧病灶,找准问题,抓住关键,协调处理好“两种关系”:第一要把握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,注重系统分析,找准渤海主要问题,弄清内在关联,抓住要害环节,多做以点带面、串点成线的撬动性和基础性工作,不搞一般安排、平均用力。第二要把握好长远治本和短期治标的关系,多出治本之策,瞄准源头、抓住关键、釜底抽薪,科学把握节奏方向,遵循客观规律,不图一蹴而就,同时兼顾治标,采用成本低、见效快的措施,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,为治本赢得时间、夯实基础。